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和人物故事(10个疫情感人故事)
- 抗疫一线的平凡英雄:用坚守书写不凡
1.1 双警夫妻的抗疫担当:孙旺旺与梁梦菲的双线作战
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孙旺旺和梁梦菲这对双警夫妻没有选择退缩。他们是党员,更是战友。两人分别负责西安绕城高速田王收费站和福银高速出口空工收费站的防疫检查工作,每天面对来往车辆和人员,一丝不苟地完成信息登记、体温检测和物资发放。他们的坚守,让城市的“大门”更加安全。
1.2 民警张珂与丈夫姚俊强:核酸检测背后的无名英雄
张珂是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出入境管理科的一名民警,疫情期间被临时调派承担核酸检测样本转运任务。她的丈夫姚俊强是禁毒大队大队长,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两人各自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付出,把家庭的牵挂藏在心底,只为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1.3 医者仁心:北京援鄂医疗队金建敏的逆行故事
金建敏是北京同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任医师,也是北京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她毫不犹豫地奔赴武汉,站在抗疫最前线。面对病毒,她没有丝毫畏惧,始终守在病人身边,用专业和爱心为患者带来希望。她的故事,是无数医护人员的缩影。
- 城市守护者的身影:从配送员到社区工作者
2.1 美团骑手高治晓:疫情中的“城市摆渡人”
高治晓是美团的一名外卖配送员,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在岗位上。每天跑一百多公里,派送四五十单到六七十单,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他的电动车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桥梁,把生活必需品送到居民手中。他的付出,让城市运转不停歇。
2.2 流行病学调查员刘白薇:追踪病毒的“隐形战士”
刘白薇是一名流行病学调查员,她的工作没有镜头,也没有掌声。她要追查每一个感染源,找出病毒传播的路径。她和团队不分昼夜地奔波,只为阻止疫情扩散。她的努力,是防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看不见的英雄。
2.3 胡同里的“翻译官”姚远:为外籍居民搭建沟通桥梁
姚远是社区里的一位“翻译官”,负责对外籍居民进行防疫宣传和信息登记。他用多种语言与外国友人沟通,帮助他们理解政策、解决难题。十几个国家的外国朋友在他的帮助下,顺利度过了疫情最艰难的时期。他的存在,让社区更加温暖、包容。
- 社区防控中的温暖力量:服务与责任并重
3.1 杨桂梅:社区防控中的“暖心医生”
杨桂梅是社区防控中的一名基层工作者,她主动下沉到多个社区参与卡口值守。每天的工作包括测温、查验证件、信息采集等,看似简单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她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经常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比如买药、送菜、安抚情绪。她的存在,让社区的防控工作更有温度。
3.2 傅天雷:为医护人员撑起“后方港湾”
傅天雷是右安门玉林西里社区党委副书记,也是全市第一批“穿警服的副书记”。他不仅负责社区的日常管理,还在疫情期间为佑安医院的医护人员协调临时休息地点。深夜下班的医护人员,常常能看见他的身影,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安全和休息。他的付出,让一线医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投入战斗。

3.3 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基层防控中的点滴奉献
疫情暴发后,很多机关干部主动下沉到社区,参与到防控工作中。他们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而是走到一线,承担起测温、登记、宣传等任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也让社区的防控更加有序、高效。这些平凡的身影,成为社区中最坚实的防线。
- 用生命诠释使命:抗疫路上的悲壮与感动
4.1 黄霞:重症病房里的“生命守护者”
黄霞是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她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坚守在一线。有一次,她连续工作24小时后昏倒在病房,但3天后又重新回到岗位。她不仅独立操作为病人置入ECMO手术,还每天给患病老人写小纸条鼓励他们。她的坚持和专业,让无数患者看到了希望。
4.2 潘继明:倒在油菜地里的抗疫英雄
潘继明是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丰文派出所所长,疫情暴发后,他第一时间请战到一线。他既是战士,也是服务者,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然而,在一次防控工作中,他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油菜地里,再也没有醒来。他的牺牲,让人泪目,也让人更加敬重这些默默付出的基层干部。
4.3 抗疫精神传承:致敬所有在疫情中默默付出的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太多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民警到志愿者,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付出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身影,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没有跨不过的难关。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澳门号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